關鍵詞:
來源:互聯網 2024-04-16
科幻作家尼爾·斯蒂芬森也許不會想到,自己在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說《雪崩》為英文世界帶來的兩個新詞——Avater與Metaverse,會在21世紀再次成為科技與人文的前沿。
其中,Avater(化身)成為了詹姆斯·卡梅隆導演大作《阿凡達》的名字,這部電影不僅開創了3D電影的新紀元,還兩次登頂影視票房冠軍;而Metaverse(元宇宙)則在今年成為科技界炙手可熱的新概念,備受資本追捧。
雖然近年來VR內容質量、內容豐富度在迅速提高,但VR設備的佩戴舒適度正成為限製用戶使用時長的關鍵因素,毫無疑問,VR設備輕薄化成為了全行業都在努力攻克的命題。
不可承受之重——主流VR頭顯重量均超1斤
VR頭顯,到底有多沈?
目前,市場上的主流VR頭顯的重量大多在300g以上。而最主流的VR一體機設備,由於集成了電池、攝像頭、計算平臺,重量往往會超過500g。此外,VR一體機往往性能越強,重量越重。例如,Quest 2的重量為503g,而HTC VIVE Focus 3的重量更是高達785g。
不難想象,頭頂一臺重達一斤的VR頭顯,往往冇有任何舒適可言。流媒體平臺Netflix的創始人Reed Hastings就曾在2016年時錶示,VR不是Netflix重點投入的方嚮:“帶上VR頭盔,恐怕看上20分鍾視頻你就精疲力竭了。”
在絕對的重量之外,VR頭顯的另一大問題,在於重心過於靠前。VR頭顯主體位於人眼前方,用戶必須使用綁帶固定頭顯。而對於輕度用戶而言,戴好VR頭顯、拿起手柄戳選菜單打開遊戲,遠遠不如掏出手機一般簡單方便。笨重的VR頭顯不僅降低了用戶體驗,也大大提升了用戶使用VR設備的門檻。
既然用戶怨聲載道,VR頭顯為何要做得如此笨重?事實上,這與當下近眼顯示設備的技術路線息息相關。
人類的眼睛與相機鏡頭一樣,隻有對焦到物體之上,才能獲得清晰的畫麵。然而,無論是人眼還是鏡頭,都無法直接對焦在距離極近的物體上。因此,VR頭顯必須配備特殊的光學結構,才能讓用戶看到清晰的畫麵。
此外,在輔助人眼對焦的同時,VR頭顯還需要保證一定的畫質及FOV(視野角)。目前,主流的VR頭顯産品大多採用了菲涅爾透鏡的解決方案,透鏡與顯示麵闆之間必須保持一定距離。這一方案能保證畫質與成本的相對可控,但整個顯示模組的體積與重量都很難壓縮。
(圖:HTC VIVE拆解圖,透鏡模組佔據了巨大的體積 圖片來源:poppur)
如今,為了實現VR頭顯的輕薄化,VR硬件從業者們都在尋早菲涅爾透鏡之外的解決方案。
從頭盔到眼鏡,VR輕薄化並非易事
2019年來,越來越多的VR頭顯設備,開始採用Pancake摺疊光路技術,以降低頭顯厚度。
與菲涅爾透鏡方案不同,Pancake方案配備了具備半反半透光學性能的鏡片組,讓光線可以在兩片或多片鏡片之間反複傳導,以減少透鏡組的厚度。在Pancake方案中,鏡片組無需與顯示麵闆保持一定距離,因此,Pancake方案可以顯著降低VR頭顯的厚度。
今年5月,美國美國專利商標局公佈了一份蘋果公司的專利申請,描述了一種用於頭戴式顯示器的光學係統。該係統採取了Pancake式的解決方案,這也許預示著,蘋果未來發佈的VR頭顯設備很有可能採用Pancake方案。
但Pancake方案也存在著一定缺憾。例如,Pancake方案需要使用偏振膜降低顯示重影,這一過程會産生一定的亮度損耗。這意味著,Pancake方案VR頭顯若想實現與菲尼爾透鏡方案頭顯相同的亮度,需要採用更高亮度的顯示麵闆,這往往意味著更高的物料成本。
此外,Pancake方案仍然需要兩片或兩片以上的光學鏡片。目前,大多數Pancake方案VR頭顯的厚度仍然在20mm以上,難以實現更極緻的輕薄。
而日前,VR/AR近眼顯示創業公司EM3發了新一代的VR原型機——EM3 ETHER,實現了僅6.8mm的整機厚度。與Pancake方案不同,EM3 ETHER採用了EM3自研的NEO-M透鏡方案,採用一組衍射透鏡,替代了傳統VR頭顯較厚的透鏡組,它具有更強的光線偏摺能力與光線控製能力,可以在極短的焦距內實現光線的匯聚及清晰成像。而採用這一方案的VR頭顯産品,也可以實現更極緻的輕薄。
(圖:EM3 ETHER原型機)
(圖:菲涅爾透鏡、Pancake與NEO-M方案VR頭顯體積及厚度對比)
採用NEO-M透鏡係統的EM3 ETHER,重量僅有35g。在畫質方麵,EM3 ETHER也並不含糊,它採用了兩塊獨立的Micro-OLED顯示麵闆,並支持2.5k的單眼分辨率與90度的FOV。EM3官方稱,下一代産品有望實現110度的FOV。據悉,EM3 ETHER有望在2022年投入量産。
在VR發展初期,“VR眼鏡”這一並不專業的稱呼曾風靡一時。如今,在Pancake與NEO-M方案的助力下,VR頭顯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“VR眼鏡”。
站在更遠的尺度看,從VR頭顯到VR眼鏡,這一變化的意義其實遠遠不止於輕薄。輕薄VR頭顯不僅讓用戶的頭部減負,更直接降低了VR的使用的實際與心理門檻。而更加便捷的VR設備,才是開啓元宇宙時代的關鍵所在。
輕薄化VR頭顯,如何加速元宇宙時代到來?
2021年,元宇宙概念的火爆,讓資本市場再一次關註到VR/AR行業。谘詢機構Gartner此前發佈的報告顯示,VR/AR已經完成技術祛魅,正在成為一項相對成熟的技術。而輕薄化VR産品的出現,則可能成為進一步加速VR市場成長的加速器。
如果對標智能手機市場,這一趨勢就會更加容易理解。如今,外界公認的智能手機行業元年是2007年,而標誌則是iPhone的麵世。但事實上,iPhone並不是世界第一款智能手機。
在iPhone誕生前,諾基亞主導的的Symbian係統、微軟的Windows Mobile一度主宰智能手機市場,黑莓以及Palm的PDA手機也備受商務人士青睞。在2008年,Symbian及Windows Mobile係統的入門款智能手機已經下探到1500元價位。
然而,當年的智能手機隻是少數手機玩家、發燒友和商務人士的選擇,一直冇能成為手機市場主流。直到iPhone和Android係統普及,智能手機才受到主流用戶的青睞。
(圖:在2007年的iPhone初代發佈會上,喬佈斯列舉了當年的主流智能手機形態)
這背後的原因也並不複雜。早年的智能手機使用十分複雜,係統界麵淩亂繁雜、操作繁瑣,讓許多初次使用智能手機的用戶望而生卻。而iPhone則憑借著大道至簡的設計,大大簡化了智能手機的使用方式。
自此之後,智能手機的使用門檻大大降低。如今,智能手機已經演化為一個“外置器官”,成為了絕大多數現代人類不可或缺的工具。而iPhone奠定的智能手機原型(大屏、電容多點觸控、應用App化)也成為了沿用至今的行業標準。
不難看出,VR行業也在期待一款類似iPhone的顛覆性産品,它不可能是如今主流VR頭顯形態——超過1斤的重量,用綁帶固定在頭上,每次戴起放下都需要半分鍾以上的時間,平時需要裝在收納包裏……
而眼鏡化的VR頭顯,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“銀色子彈”。它可以隨身攜帶,隨時戴起放下。在未來,融合VR/AR顯示的眼鏡甚至可以時刻戴在頭上。而到那時,VR/AR也真正意義上成為了身體器官的一部分,而我們也將正式邁入元宇宙的新時代。
如今,科技業對於元宇宙的討論大多局限於遊戲領域,但元宇宙的範疇顯然不止於此。輕薄化VR解決方案的出現,則有望改變這一現狀。
與普通用戶相比,遊戲玩家更願意為沈浸式體驗付出更高的時間、金錢與認知成本。因此,相比輕度應用,VR內容開發者們也更願意開發遊戲類應用,以獲得更高的商業回報。
而當VR設備變得愈加輕薄、簡單、易上手,更多輕量級VR應用也將呈井噴式發展。例如,我們可以隨時隨地戴上VR眼鏡,加入一場身臨其境的遠程會議,或是與遠在天邊的朋友開啓一場“雲聚餐”……
到那時,元宇宙改變的將不僅僅是我們的娛樂方式,而是會融入到每時每刻的日常生活之中。現在,我們隻需期待一把開啓元宇宙的鑰匙,等待VR開發者們為我們帶來更多、更情報的VR解決方案。